文:蕭伊倫(台北醫學大學食品安全學系副教授)
Take Home Message
- 科學家發現食品中含有塑膠微粒,們每嗎但使用塑膠容器盛裝熱食可能也是天喝塑膠微粒的主要暴露來源。
- 不同顆粒大小的水都可擔心塑膠微粒透過不同的機制被人體吸收,目前動物實驗發現塑膠微粒會影響腸道、海鮮腎臟、有塑造血等功能。膠微左长黑右长红指标公式源码
- 由於不同性質的粒該塑膠微粒會有不同毒性,所以還需要大量研究才能完整評估塑膠微粒對人體的們每嗎毒性。
自19世紀中葉發明第一種合成聚合物⸺賽璐珞(celluloid)以來,天喝全球塑膠年產量逐漸增加,水都可擔心至2020年時每年產量已達3.67億噸,海鮮廣泛地應用於各種民生和工業產品中。有塑近年來塑膠製品的膠微樣貌更加多元,例如俗稱柔珠的粒該微米塑膠球(microbeads),可添加於洗面乳、們每嗎牙膏等個人健康用品以增加去角質及研磨的效果,以及使用在生醫檢測領域萃取出特定的凤凰马源码生物分子。
一般的塑膠製品有40%以上僅供短暫使用就被轉化為廢棄物,雖然塑膠廢棄物可透過回收系統再製後重新利用,但仍有部分塑膠廢棄物被丟棄在垃圾掩埋場或散落於環境中,經過長期的太陽光、熱氧化、生物等降解方式轉變為較小的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
此外,人類活動也可能產生塑膠微粒,例如汽機車運行時輪胎與路面的磨擦、洗衣服時剝落的人造纖維等。一些研究證據顯示,這些一次(微米塑膠球、刻意產生)及二次來源(環境降解、非刻意產生)的塑膠微粒也可能再經由物理、化學、生物腸胃道的尾盘拉升源码消化作用降解成更小的奈米塑膠微粒(nanoplastics)。
每天都可能吃下肚的塑膠微粒
人為製造的塑膠在降解成塑膠微粒後,可能會經由飲用水、飲料、食品等方式被人類攝入(ingestion)體內。目前科學家在飲用水(含瓶裝水)中可以測得的塑膠微粒濃度為每公升介於0~1萬顆微粒之間,粒徑多數介於1~10微米(μm)之間,而10~500 μm之間的微粒則相對較少。在食品及飲料方面,魚類、貝類、甲殼類等海鮮,以及海苔、蜂蜜、米、鹽、糖、卫浴网站源码啤酒、牛奶等食品中皆有發現塑膠微粒(表一)。
雖然塑膠微粒經常在魚類腸胃道中被發現,不過人類食用魚類時多數不會食用內臟,因此以海鮮來說,人類較有可能從小型魚類、貝類(牡蠣、蛤蠣等)、甲殼類(蝦、蟹等)等食用前不會先去除內臟的海鮮食品攝取到塑膠微粒。
事實上目前這些檢測到塑膠微粒的食物類型只占我們日常飲食中食物重量的20%,反而在穀類、水果、根莖類、蔬菜、肉類等重量占更多比例的谜语网站源码食物皆尚未有任何數據,這代表我們對於塑膠微粒在所有食品中的分布及濃度所知仍相當有限。
雖然人類也可能經由呼吸吸入(inhalation)散布在空氣中的塑膠微粒,但礙於現今檢測技術的限制,多數文獻顯示空氣中檢測到的塑膠微粒粒徑大於10 μm,這樣的顆粒大小無法進入肺臟的肺泡中,只可能經由上呼吸道沾黏後吞食進入腸胃道。
此外,最近有許多研究發現將塑膠茶包、嬰兒奶瓶、淋膜飲料杯、可微波塑膠容器等塑膠包材以超過90℃的熱水浸泡後,會釋放幾百萬到數兆的塑膠微粒及奈米級塑膠微粒。另有一項研究統計在母奶盛行率不同的地區嬰兒奶瓶釋放出來的顆粒,結果發現嬰兒每天可能暴露在1萬4600~455萬顆的塑膠微粒中。相較於從食品及呼吸中接觸到的塑膠微粒,人類使用塑膠製的食品接觸容器可能也是塑膠微粒主要的暴露來源。
目前主要有兩種用來分析塑膠微粒的方式,一種是利用紅外光或拉曼光譜(Raman spectra)進行掃描成像,可
以獲得塑膠微粒的顆粒數資訊;另一種則是將塑膠微粒熱裂解後進行定量分析,此方式能獲得塑膠微粒的質量
資訊,因此數據可能會以顆或微克作為單位呈現(數值範圍由多篇論文、單篇論文中多批樣本,或者不同塑膠微粒形態來計算)。
吃下肚的塑膠微粒去了哪裡?
人類現在是否暴露或甚至正在吸收塑膠微粒呢?答案是肯定的。目前在人類的糞便、胎盤、血液、內臟(如肺臟)均檢測到微米級的塑膠微粒。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像是患有腸道發炎疾病的病人糞便,或是患有肝硬化病人的肝組織中,皆具有相對於健康的人來說較多的塑膠微粒。不過這些研究的病人樣本數較少,我們仍需要更多研究來探討塑膠微粒的暴露與這些疾病的關係。
不過塑膠微粒如何被腸胃道吸收呢?不同顆粒大小可能會有不同機制。首先,直徑大於150 μm的微粒不太可能被動物體吸收;5~150 μm的塑膠微粒可能經由腸道黏膜間隙直接進入動物體,這種間隙主要是因為腸道蠕動時的揉捏造成單層腸道細胞區域脫落所導致,不過科學家普遍認為以此方式進入動物體的機會較低。
小於10 μm 的塑膠微粒則可能經由小腸末端迴腸的特殊組織⸺培氏斑(Peyer's patch)上的微皺摺細胞(microfold cell, M cell)吞噬進入動物體,且進入的比例隨微粒的粒徑減小而增加。至於500 nm以下的奈米塑膠微粒,則可能經由細胞的胞飲作用(pinocytosis)進入動物體(如下圖)。
塑膠微粒對人體的影響還需要完整評估
究竟塑膠微粒及奈米塑膠微粒可能對人體產生什麼影響呢?目前有許多研究以不同顆粒尺寸(粒徑)的塑膠微粒進行的大鼠或小鼠短期毒性實驗,發現它在腸道部分會減少腸道黏液的分泌、導致腸道發炎、減少腸道的氯離子(Cl-)運輸能力。其他動物實驗也發現,塑膠微粒可導致肝發炎及脂肪累積。
台灣也有科學家使用塑膠微粒灌食小鼠四週或八週,發現將造成小鼠的腎小管損傷及發炎反應。而粒徑更小的奈米塑膠微粒也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可造成賀爾蒙干擾及發育毒性、神經發育毒性,並可能促進肥胖、腸道發炎、影響造血功能(如下圖)。
雖然有許多研究表明不同粒徑的塑膠微粒都可造成動物體的負面影響,但是環境中的塑膠微粒除了粒徑分布範圍很大之外,材質 [註]、添加物(如塑化劑、阻燃劑)、形狀(如球狀、膜狀、纖維狀、碎片等)、表面的性質(如正負電荷、疏水性等)也都不一樣,這些因素都有可能會影響塑膠微粒的毒性(如下圖),但目前大多數的研究只使用了人造聚苯乙烯微米或奈米球做實驗。
此外,我們也還不知道這些塑膠微粒在人體中會停留多久、是否能被降解,因此現在距離能夠完整評估塑膠微粒對人體的可能危害,還需要非常多的研究才能夠得到結論。
註釋
- 由於塑膠微粒是因人類使用塑膠而產生的,所以常見材質如同一般塑膠,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聚乙烯(polyethylene, PE)、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聚苯乙烯(polystyrene, PS)、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 PVC)等。
參考資料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2). Dietary and inhalation exposure to nano- and microplastic particles and potential implications for human health.
延伸閱讀
- 你該擔心手中的瓶裝水可能含有「塑膠微粒」嗎?
- 瑞士研究:塑膠微粒的最大來源就是輪胎,毒性在食物鏈中逐級上移影響人體
- 「科學家在人體血液中發現塑膠微粒」這篇研究為什麼重要?可能有哪些健康風險?
本文經科學月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原標:吃到塑膠微粒會怎麼樣?飲食中塑膠微粒對健康的影響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丁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