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強震之後,太魯太魯閣國家公園受損嚴重,閣直園區境內面積約10萬公頃,太魯橫跨花蓮、閣直台中以及南投,太魯處處有大地受傷的閣直代码虚拟化 源码痕跡,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因此宣布封園,太魯包括奇萊、閣直南湖等山岳攀登路線,太魯同樣封閉。閣直震後一個月,太魯熱線追蹤記者,閣直重回太魯閣國家公園,太魯帶您直擊大地之殤。閣直
從台北搭乘北迴鐵路前往花蓮,太魯是強震過後,陸路選項中較為安全穩定的RPG易语言源码選擇。遠處高聳的山峰穿入雲層,山頂清晰可見如同爪痕抓落的土石流痕跡,這也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太魯閣國家公園。許多人這大半年不能也不敢入山,花蓮觀光慘兮兮,旅宿業從4月以來,平日住房率已經降到不足1成,過去這個山城,臨近夏天,登山、溯溪旺季本該熱鬧,但如今我們行駛在台9線花蓮往新城太魯閣的路上,與我們相伴的幾乎只有貨車與工程車,司機告訴我們,這個月的花蓮幾乎都是這樣的光景。
山脈過去看似是如易视频源码一個安穩的存在,如今卻向我們展示著撼動過後,難以抵擋的摧折。轉進太魯閣國家公園前,中橫入口牌樓前的落石都已經盡數移除,但放眼望去,路頭的土地公廟周遭崩成一片黃土,新舊崩塌縱橫在山巒之間,太魯閣封園管制也已經超過1個月。太管處蘇花管理站主任黃瑞諒,帶我們前往距離遊客中心最近的一條步道小錐麓步道查看,全長1公里左右的步道依傍著立霧溪下游的山坡地闢建,能接通到砂卡礑步道,沿途能同時欣賞峽谷與河景,但震後災損並不亞於砂卡礑。
才短短2分鐘的腳程,在眼前展開的红包复利源码,已經是被大小落石毀壞的木棧道,黃瑞諒主任坦言,零星崩落這1個月以來仍然持續,入山艱困且危險,目前難以深入調查,短期之內也不會有修復的計畫,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劉瑩三也表示:「地震山崩其實是非常自然的,從過去台灣或者是日本的經驗,大地震完了以後,可能需要有3至5年,甚至到10年以上的時間,我們的大地才會逐漸地變得比較穩定一點。」
包括燕子口、九曲洞、白楊步道等,都是企业展示站源码太魯閣國家公園名揚國際的景點,同樣都是這次震後的重災區,而太魯閣從民國76年開園以來,不僅扮演著推動地方生態經濟的要角,也長期是外賓使節參訪的重點區域。過去太魯閣國家公園不僅每年入園的觀光客可以達300萬、400萬人,登山行程也相當受到青睞,包括奇萊線、南湖線以及縱走等行程,近5年來,每年入山的人數大約在7萬至12萬人不等,而高山嚮導以及過去被稱作揹工的高山協作員,也為這些山客揹起營帳、伙食,讓過去高不可攀的大山,變得更容易抵達,但自從太魯閣封園,南湖、奇萊等山封山,高山嚮導與協作員的生計也一併遭遇重創。
48歲的高山協作員Acing Quru是太魯閣族人,居住在秀林村的道拉斯部落,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周圍的淺山區,大震過後所有行程都滅團,他的行囊減輕了不少,經濟卻成為他的重擔,他也嘗試要在自己居住的淺山區尋找出路,他表示:「因為我們帶團不是只有去遊山玩水、登山,我們還有講解一些關於在地的文化,太魯閣國家公園算是我們太魯閣族的祖居地,然後那邊會有一些包含太魯閣戰役,還有祖先他們遷徙的一些歷史,比較好解釋。」
我們坐上Acing及嚮導Tunux Wasi的車前往新城山南方支脈舊洛韶部落,這裡距離國家公園大約15到20分鐘的車程,沿途是礦區的產業道路,行經三棧北西的支流,橋下的溪床被土石流掩埋,是這一區震後較為嚴重的狀況,而其他路段並沒有其他大礙。在這一片山上可以俯瞰整個花蓮市區,視野開闊,原先是Acing的私房景點,但為了留在部落工作,他決定重新整地,將這個地方介紹出去。身兼高山嚮導的秀林部落會議主席Tunux說,部落面臨高齡化,許多年輕人期待留在部落裡工作,但為了生計,無奈只能外移,而留著帶團的青年,現在又面臨祖居地封山,的確是個嚴重的困境。
重回祖居地工作恐怕遙遙無期,近期除了餘震不斷,隨著梅雨季與颱風季即將到來,又為太魯閣的開園增添了更高的不確定性。這是太魯閣開園成立近40年來,最大的一次災害,也有專家認為,太魯閣國家公園是不是應該要卸下長期承擔經濟的角色,讓它好好恢復生息,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退休教授宋秉明表示:「今天大眾所看到的崩塌,其實都只是在門口而已,也許我們先利用3年的時間來做全面性的調查,所有生態面,包括工程的各個方面全部加入來做調查,如果一直都覺得大地是鬆動的,那我們就要考慮這個地方是不是要開放,或者是要把遊憩利用降到很低,而不是靠它做振興經濟。」
太管處也表示,未來期待朝向將既有的景點復舊,也可能在部分景點增設明隧道,提供民眾面臨災害時的避難所,但也有專家認為,所謂的恢復原貌其實也是人為干預,應該要更長期地評估必要性。太魯閣地區波瀾壯闊的峽谷,同樣是因為地殼擠壓造山運動,再經過立霧溪切割侵蝕,百萬年來才形成了如此景緻,人文景觀隨著地質條件變動,是必然的結果,太魯閣開園與否,並非二選一的選擇題,如何與自然共存共榮,需要更多時間審慎思考。
台視新聞/吳雨宸 莊俊浩 責任編輯/朱紫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