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報出版
不論新時代舊時代,對談典再的恆你都需要交友
楊士範(以下簡稱楊):現在大家比較少在討論徵婚,徵婚很多人都用交友軟體去認識人,啟事但不管是年經交往或是結婚對象都不太容易找到,我發現不少女性朋友都有類似的現陳新舊尋找困擾,不知道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交友變得更簡單。玉慧X楊姻直bt搜源码不知道你怎麼看這現象?
陳玉慧(以下簡稱陳):這是士範時代個大題目。三十三年前,不論我在《自立晚報》、愛情《聯合報》和《中國時報 》刊登了小廣告。和婚那時候是人類一個很不錯的年代,社會開始開放。古議但沒有開放到一個女生主動去徵婚,對談典再的恆一般都是徵婚男生徵婚挑選女生。所以當時我比較大膽一點。啟事
現在我們看臉書、推特或Tinder很多社群工具。像在德國也有交友軟體,直接徵求夥伴一起出去玩,真的是找「遊伴」。其實一起出去玩了幾次,遊伴變玩伴,也就有可能是另一半了。當年我是明目張膽地寫著要結婚,不過我有一句是「先友後婚」,其實都是一樣的目的。
徵婚其實是很困難的,當初來了一百多人,我見了四十二個人,再跟其中兩三人變成朋友。其餘的人給我的感覺都不好相處。不過,呵呵,我其實更難相處也不一定。
我沒有玩過Tinder,聽朋友分享,就是不喜歡的滑過去,喜歡的就去留住他,想要交友的核心動機都沒有變,但根據統計有一半以上是希望約炮友,想要結婚的,或是小说源码图片能夠結婚的,並不多。
尋找愛情和婚姻一直是人類的恆古議題。交友軟體就是讓尋偶的行為變得快速而且範圍擴大,像是我有個比我年輕的女朋友,她在Tinder上一會設定居住倫敦,一會又設訂成法國或義大利,她一次歐洲行便四處約炮,認識不少歐洲男人,她的旅行就是去跟那些人見面,玩不勝玩。
雖然這樣的模式很有趣,但回頭來看當年的徵婚,是有差別的。我必須承認一九八九年,我也和徵婚對象變成朋友發生性關係。那時社會才剛開放,因為當時《徵婚啟事》在報紙副刊連載,才三天,就收到很多衛道人士寫信抗議,於是副刊刊載也就被停掉了。書要出版時,我便字隻不再提到性生活了。
整體而言,《徵婚啟事》對我來說比較是創作上的嘗試,像是無形劇場,發生在日常生活裡面的表演。透過這個實驗,有意在形式上做個挑戰,看是不是能撞擊出文學的火花。
楊:Tinder跟徵婚有相同也有相異之處。現在Tinder的自我介紹寫法很多元,有的人是自爆家門,有些部分寫得非常詳細;有些人則是很神秘,什麼都不寫。試想,當年的徵婚小廣告文案,如果放在Tinder上,然後再寫一段自我介紹,感覺就會被歸類為文青掛,有點神秘,又有點細節,论坛wap源码想要吸引人注意。徵婚和交友軟體不同的是,刊登在報紙上小廣告上沒有照片。現在交友軟體一定要放照片,沒有照片很可能就沒人參與。
不過,我覺得徵婚從零到有,且更有儀式感。說不定,現在有人把你的徵婚文案,放到他的Tinder上,當作某種「識別」,看得懂得的人,就代表他也知道這本書,這些故事,或許吸引到的對象可以進而更快速地建立關係。不過,既然有一百多位應徵,被挑選出來的四十二位,為什麼讓我感覺互動的經驗不愉快的較多?難道一百多位中沒有愉快的嗎?還是刻意不想把比較愉快地寫出來?
陳:我是很忠實地記錄跟他們的對談,印象中沒有不愉快的。或許是那個年代想要徵婚的人,多半比較邊緣,而我自己也是個邊緣人,碰面聊聊彼此過去,大家都嚴肅。像是我印象中,有一位一直強調他從小命不好,中年也不命不好,現在快要老年了也命不好,讓我無言以對,自然也不覺得他是合適的結婚對象。其實有幾位有趣的。有時也搞笑了我,不過大部分的徵婚者都滿自我中心,甚至還有人讓我覺得在說大謊,尤其那些主動提到性經驗和性生活的,像是有位年紀很大的軍方男士說,他去巴黎可以在布隆尼森林路邊就找到女人發生性關係,當他說那些經驗時,我也沒有打斷他,oa源码出租路邊站著女人,但不表示路邊可以性交啊。
而我是去徵婚不是做一個評論者,所以他說什麼我就聽,只是觀察,聽聽而已。有一位男士則是主動告訴我,他沒有女友,也沒有性生活,但是有各種充氣娃娃,問我要不要去他家看看。這聽起來是有趣的,但到家去看他的充氣娃娃,我並沒有興趣啊 。
楊:所以你在刊登徵婚時,對婚姻沒有任何的期待嗎?
陳:沒有,我當時本來有個男朋友,因為他父母的反對我們結婚。所以我和他分手,離開德國,回到台灣三個月,回台灣飛機上,我想到他姊姊有個優秀的女朋友,一直找不到對象,就在法蘭克福的報紙上刊登徵婚廣告,內容很風趣,寫說:我不太相信在報紙上可以找到什麼對象,反正我本來就是找不到對象,不過就試試一次吧!沒想到她就真的找到對象,幾個月之後就結婚了。在德國時,我的生活重心都放在計畫和準備結婚,只是他的父母要我們去簽署類似財產分配協議 。當時這份文件有點傷到我的自尊心,因為我不是為了他的財產要結婚的。
所以我就不跟他結了。雖然後來徵婚後,回到德國我還是回到他身邊,而且前後長達八年。但是棋牌程序 源码他父母對我的看法讓我失望。不過這些都過了。透過徵婚去看台灣社會和男人,也透過徵婚議題去看社會對女性的要求,那時候我也才三十出頭,在那時剛剛開放的社會氛圍中,做這種實驗性的題目真的非常有趣。我很幸運。
楊:你剛提到有衛道人士寫信去報社抗議,儘管台灣已經解嚴三十年了,隨處可見那些看不順眼別人的人,就想要去到處檢舉到處申訴的人還是大有人在,酸民很多,但是能夠對社會氛圍產生突破性或是掀起討論的議題不多見,不知道你覺得當年那些衛道人士會對《徵婚啟事》看不順眼的原因是什麼?
陳:我也不知道。最近有一部電影叫《Tinder大騙局》說得是有個男人在交友軟體上如何騙了很多女人。讓我回想起當初面對這些徵婚者,從他們的對話裡,也會覺得是個騙局。例如很多人會主動聊到性,對性生活的話題很有興趣,明顯意圖是要找性伴侶。或是只是通電話劈頭就問女生幾歲,感覺就是在找處女。甚至有的男人說,如果和他上床,他會送珠寶禮物等。還有人問我是不是婚姻介紹所。也有人遊說我去開戶買股票,或者一起創業。人性自古皆然。這樣的提問幾次讓我覺得被冒犯,更不用說會起心動念和他們結婚。那些年,某些衛道人士不開心,主要是她或他們那時還不知道女性主體論的重要吧。
楊:從不同階段版本的序文中,可以看出你對婚姻的想法也隨著時間有所不同,你現在覺得結婚不重要了嗎?還是婚姻是另外一種關係呢?
陳:我對婚姻的想法是改變了,三十年中,我結婚了,但幾年前我的態度轉變,因為我離婚了。對婚姻有所體會後,對婚姻的看法確實又不一樣了。
楊:你現在對於婚姻的看法是什麼 ?
陳:如果不是出於真愛,最好不要結婚。就算出於真愛,婚姻也不一定可以永遠維持。
楊:當時你對於結婚有一些執著嗎?
陳:做徵婚啟事時,那時的我,對婚姻一無所知,想知道婚姻關係是什麼,以為人人都需要婚姻,所以我想結婚。不過現在人生歷練不同了,人生有更重要的事要參予,除非必要,就不會再想要結婚了。
楊:《徵婚啟事》是你三個月就完成的創作,你也沒想到這一本書會被延續下去,每隔一陣子就有不同形式的影視及舞台劇的改編,這本書對你後來的創作歷程有什麼影響嗎?
陳:那次的創作過程很過癮,像是一個小品。之後我的創作都在是歷史小說、家族小說,嘗試非常複雜龐大的創作內容,寫了十本小說,而且這些結構龐大的小說都寫得有點辛苦。《徵婚啟事》雖然被定義為小說,因為議題的關係,從一九九二年發行後,就是暢銷書,被改編成電影、舞台劇等,我沒有想到得到這麼大的迴響,這本書到現在的版稅收入都還在養著我。是寫作路上最特別的一本書。至今,偶而高中大學社團也會寫訊息給我,說希望能夠授權讓他們改編這個作品,可見得還是有人在關注這本書。
楊:《徵婚啟事》被改編成電影、舞台劇,身為原創者,看到這些不同形式的改編,有沒有哪個版本是你最喜歡的?或是帶給你不同的感受?
陳:《徵婚啟事》被李國修老師改編為舞台劇,他是個喜劇大王,一個人飾演這麼多種男性的角色,一下子演浙江口音的將軍、一下子演台灣國語的水電工,一下子變成胖子,在舞台上變化角色的速度像川劇變臉一樣快速,看到他的各種嘗試還是非常興奮,覺得很好玩。觀眾都聚焦在他的表演上,相較之下,女主角的女性意識和人設就稍微比較少些。但李國修的徵婚啟事真的超級傑出的喜劇作品,只有他才辦得到。我專程去紐約去看該戲的巡演,我被他的表演逗得哈哈大笑。後來在台北又看了一次,觀眾也都是大樂,票房其佳。
而陳國富的電影版得獎無數,我住在國外,無緣親睹,一直到去年才在MOD上看到數位修復版。他讓劉若英飾演女主角演一個眼科醫生,用眼科醫生作為角色設定,應該是希望眼科醫生可以更清楚看男性,因為她無法和真正所愛的人結婚,所以才去徵婚。徵婚過程中,她和一位徵婚男士上床後,回家就哭了。為什麼和徵婚男人上床後要傷心呢?這應該是要高興的事情,這一幕我不太了解。因為無論今天或卅年前,我是不會哭的。當時的社會很開放,對於創作者來說已是個黃金年代,什麼事情都有可能。但是一個男性導演安排女性徵婚者因為和不是所愛的人上床後,居然哭了,這並不是原著的內容。
楊:會不會因為導演是男性,在處理女性文本時產生了差異?
陳:卅年前,或許大部分的女性,跟不是自己所愛的人上床都會哭吧,因為當時社會開放,但性議題沒有那麼開放,而且愛滋病情的反撲,性觀念反而變得保守了。我聽到現在的年輕人說他們可以在公共廁所或教室進行性行為,我都覺得性議題愈來愈不可同日而語 。
楊:您覺得現在使用交友軟體的人和當年想要徵婚的人,對於結婚這件事,心態上會有所不同嗎?
陳:我做完《徵婚啟事》,沒多久就結婚了,我沒有玩過交友軟體。
楊:我自己的觀察是五、六年前使用交友軟體和現在使用交友軟體的人,心態上是不同的。早期使用交友軟體的人,確實有些人是把交友軟體當作追求短暫關係的工具,不論是一夜情、多夜情、性伴侶或找砲友等等的稱呼,目的就是短暫的關係。但是這兩年交友軟體上不可否認還是有追求短暫關係的人,但它已經變成一種管道,不論男生還是女生,不管要不要結婚,就是希望可以遇到可以相處的對象,簡單來說。
比較不同的交友管道:徵婚、交友軟體或是朋友介紹,對我來說都是一樣的,一樣可以接觸不同對象。但是如果是朋友介紹,哪有可能你和對方是處在比較接近的生活圈,不管是教育程度、興趣、或是日常接觸的事物,會比較接近,比較容易互相理解。但是從Tinder這類交友軟體,接觸到的人可能來自不同城市、不同生活領域,你們之間的差異性比較大,這是和徵婚或朋友介紹最大的不同。再加上,不論是從哪一種管道接觸到的對象,對方對你們的關係的想像或是期待,是不同的。像是我自己也是會把不同的關係視為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只是有些需求是長的,或是短的,或是希望一個永久的關係,就是每個人的需求不同。
陳:過了三十年,不管是新時代還是舊時代,大家對感情關係的討論都還是差不多,不管是老瓶裝新酒,或新瓶裝老酒。當再回頭問當年為什麼要徵婚寫徵婚啟事時?我反而會期待讀者更關注文學及創作形式的討論。
(本文為二O二二年十一月二日與《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楊士範/Mario Yang於Teams對談紀錄)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徵婚啟事30年經典再現》,時報出版
作者:陳玉慧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成人商品、實體商品、限定商品不包含在內,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婚姻與愛情,結婚是人類古老且永恆的題目。
《徵婚啟事》是作者陳玉慧於1989年11月在《自立晚報》、《聯合報》與《中國時報》刊載徵婚訊息。
「生無悔,死無懼,不需經濟基礎,對離異無挫折感,願先友後婚。非介紹所,無誠勿試。」
先後共有108位應徵者與作者聯絡洽談,根據本書紀錄共有42位前往徵婚。與作者聯繫互動或見面的42位男性中,從從國中畢業到博士學位都有,其職業有報社記者、小學教師、香港僑生,還有黑道人物。而聯繫對話內容迥異,展現男女對於婚姻、家庭、愛情、兩性等面向,觀念與想法各有不同。
在2022年,這個網路交友軟體盛行,徵友比徵婚更容易的不確定年代中,回顧1989年的《徵婚啟事》,相較於當時兩性關係略為單純的社會氛圍,作者於完成此書的作法與書中紀錄的想法,仍屬前衛與大膽的實驗之作。
一本劇場式的實驗之作,在經過三分之一個世紀後,「婚姻與愛情,結婚是人類古老且永恆的題目」這個古老議題,對不同世代而言,因為時空背景不同,是否會賦予不同的面向及意義?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