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年後,做到值很快就進入二月,流汗於是卻被就在一轉眼間,今年的人嫌第一個月就已經過去了,不曉得大家覺得,到流墊高的職自己在新的涎T行動c basic string 源码年度表現如何?
有位朋友最近對我訴苦,他說他在工作上老被主管挑剔,場價但卻不知道自己該從什麼地方改進。做到值雖然成果的流汗確不好,但他認為自己已經很努力了,卻被很多問題其實都不是人嫌由他而起,所以他認為主管對他的到流墊高的職批評有失公允。
我本來以為,涎T行動這又是場價一個豬頭主管只知道責怪下屬的例子,但我還是做到值好奇問了一些細節,以及實際發生的狀況。聽完他的一一舉例之後,我給了他一句建議:「你應該要更能take initiative一點」,但看到這位叫泰瑞的朋友當下眼神一片迷茫,我才發現他對何謂take initiative不甚了解;我猜想,有些其他朋友可能也對這個詞不太了解,但這其實是種很重要的職場技能和工作態度,所以在與他口頭交流後,也特別寫下這篇文章,希望能用最簡單的方式,讓大家更能在職場上讓人眼睛一亮。
首先,要先向大家強調,不是刻意要撂英文,因為我知道有些人對多數外商出身的人總喜歡中英文夾雜這件事很感冒,但一方面有些人就是習慣成自然,再方面以我這篇也使用take initiative這個詞來說,其實是因為我後來發現,許多人常常一聽到英文、就自動在腦海中翻譯成中文來理解,但他所想的中文、和表達者所使用的英文原意卻可能是有差距的;畢竟,很多中文詞彙會同時有多重意思,delphi模拟电梯源码造成雙方在理解確認時可能有誤差。在這種情況下,若是會透過一些淺顯易懂的英文,來讓雙方更有共識、或理解的更加清楚,我就會使用一些英文來說明,希望大家不要介意。
就拿take initiative這個詞來說好了,當你看到這個詞,你會翻成什麼中文?
以泰瑞來說,他認為我就是要他積極主動一些吧!於是他先是唯唯諾諾的自以為自己聽得懂了,但我看的出來,他心裡其實滿是疑問:「我明明也蠻主動的啊,我哪有很被動?」於是我笑了一笑對他說:「你認為『採取主動』是什麼意思?」果不其然,他當下的回答就是「不要被動」。
但光是這樣的回答,其實就可能已經會被許多老闆或主管認為缺乏initiative了。
首先,這樣的回答只是回覆問題,但不是給對方一個答案,因為即使主動就是不被動,但不要被動指的又是什麼?其實泰瑞並沒有給出一個答案。其次,不要讓自己的回覆只充滿否定陳述;即使要說「不要」被動,也該跟著加上所以要如何才能更加主動。最後,對方問一句、你才回一句的這種形式,本身就是一個被動的行為,而我常常建議大家,雖然落落長廢話連篇也不好,但假如對方是比你位階更高的主管或老闆,當對方花了十幾廿個字問你一個問題時,你若老是幾個字就應付過去,甚至每次都有一句「好」或「我知道了」,看起來就會很像不懂事的网页安装器源码青少年才會回覆的方式,而通常只會引起對方更多的追問,因為你的「好」其實未必代表你真的聽懂了,而多半只是一句禮貌性的回應而已。在日常生活出現這樣的舉動無妨,但假如在公司也如此,而正像泰瑞說的,自己負責的工作最後成果也不如人意,就難怪主管不會輕易只聽到一個短句應承就罷休。
不過,就拿泰瑞說的主動和被動之別來說好了,採取主動聽起來很淺顯易懂,但大家知道在職場工作環境中,被動和主動的差別到底是什麼嗎?
以下四種常見的行為或心態,通常會被認為是被動:
- 等到有人說了才行動,而且通常說一動才做一動
- 針對現況加以反應
- 等到問題發生才有行動
- 把重點放在自己做了什麼
相對來說,主動就很不一樣:
- 不等有人交代就會去做
- 針對未來有所準備和規劃
- 預先防範問題的發生
- 會把重點放在整體工作環境的改善,而不是先問是否與自己有關,更不會問自己到底有沒有必要非做不可
看到這裡時,請再試著想想看,當你自己聽到「採取主動」這個詞時,在你腦海浮現的特質會是些什麼?請先不要往下看,讓自己先想個五秒再繼續。
對採取主動take initiative的一大迷思,就是多數人一提到這個詞,通常只會聯想到自信、積極、勇於承擔之類的詞或特質。這幾項特質固然也都很需要,但除了這些以外,take initiative的人通常在以下3項也都會表現的面面俱到,否則就只可能會流於暴虎馮河:
- 有系統、有組織
- 懂得掌握團隊中其他人的反應及感受
- 能夠進行全盤而長期的分析和規劃
相較於很多「做了再說」的人,又或者是自以為自信爆棚、但在旁人眼中卻只是自我感覺良好的人而言,take initiative採取主動這件事所包含的範圍之大,是不是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Take initiative要能做好以下四件事情
更具體來說,就實際上的视频源码怎样找執行而言,請試試下列四個行動:
1. 預想問題
泰瑞對我說,他的主管經常嫌他反應太慢,開會時被臨時問到一個問題,他連回都不會回。「但是我當時只是在思考要怎麼回啊!」他無辜的對我說。
然而,無論是開會時、或是主管臨時問起,其實每個人原本就應該預先思考,對方可能會問我什麼問題?然後再提前準備好答案。就像學生時代準備考試時要猜題一樣,你該賭的不是自己猜題的準確度,而是自己到底有沒有隨時都做好準備。
我一直不是個反應很快的人,但在我的職場生涯中,許多人反而經常誤以為我肯定是天生反應就很快,然後才會一直扶搖直上。其實這是一個完全反過來的推估:我正是因為知道,我無法在第一時間就回答出其他人想聽到的答案,所以我才會設法先預想別人會問我什麼問題,然後提前想想假如被問到的話,到底該怎麼回覆。
然後,正如前面提到的,因為要懂得掌握團隊中其他人的反應及感受,所以早在我初進職場、還很青澀的時候,當時就連「換位思考」這個詞都還濛懵懵懂懂的搞不太清楚是什麼意思,我就能將心比心的想,萬一我每次都只會回「這個我去確認一下,等我確認後再回覆您」,這句若是出現一兩次倒還好,但假如一場會議中,每次問到我、我都只會這一句,老闆肯定認為我平常上班都在打混吧!高频彩源码php
甚至「這件事情我問過倉庫了,我也還在等待他們的回覆」這種話都要謹慎出口,因為即使你回答的是事實,都可能在不經意間得罪其他單位;而且你若是每次都這樣回答,主管或老闆也會誤以為你只是在推卸責任而已。
那麼,到底該怎麼回答呢?
最好的狀況當然是,你不但都把會被問到的問題預想到了,而且你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於是你接下來就可以好整以暇的回覆主管,而且善用以下句型:「是的,接下來讓我從三個部分/方向來說明……」,因為這樣較能掌握有系統、有組織的特質;而在簡明扼要的說明完後,不要忘了再加上一句:「由於會議時間有限,我會後會再把……整理給您,不曉得還有什麼其他指示?」
當然,總有你根本難以掌握狀況、或者當下根本沒有進度的時候,所以就算你明知道主管就是會問這個問題,你也很難像前面一樣,回答出什麼具體的內容;這時也請不要慌張,因為最糟的就是被問到而說不出話來,因為當你只能一片沉默、或支支吾吾時,即使那件事情被拖延並非是你的錯,但主管卻很可能會把帳算在當下回答不出的你身上。
因此,試著這樣說:「根據我目前的了解……」,當然,接下來的內容可能會很空洞,所以主管可能會不滿意;當對方明顯表現出不滿意或不耐煩時,請不要刻意閃躲,也不要硬是許下不切實際的承諾,而是抓住他願意開口講出一兩個指示的機會,馬上回應說:「是的,謝謝您的提醒,我接著馬上就會去辦!」很多時候主管或老闆寧可聽到有人願意說「馬上去辦」,也好過聽到「可是我已經打過電話給對方了,對方那邊就是沒人接電話啊」這種掃興的回答。
另外一點提醒,我自己在當主管時,也很討厭這種回答,因為我總覺得部屬是刻意在浪費我的時間:「是,我知道了」,然後我還要一一追問:「你知道些什麼?」「然後呢?」「所以你到底什麼時候會給我一個答案?」像這種凡事都會追問才會答、而且答還答的不知所云,真的很讓人抓狂。所以請養成一個好習慣,當自己的確是要回答對方,自己聽到對方的指示了,接下來會遵示辦理時,千萬不要只說「好」或「我知道了」,而是把自己預定會去做的動作再重述一遍,讓對方知道你的理解和他的指示是否吻合;講完後也請不要等對方追問,而是主動在句尾加上「假如您方便的話,我會在本週三中午12點之前,讓您知道這件事的結果」,試著主動押具體的日期和時間,反而較不會讓別人硬是加諸你更多的壓力。
2. 提出方案
不得不說,發現問題很重要,但公司更期待的當然會是有人能夠主動跳出來解決問題。你我都不是萬能,不可能什麼問題都能解決,但假如我們連一個解決方案連建議都建議不出來,自己或許也該思考,自己是不是入錯行,自己對這家公司的價值到底何在。
所以,不只要懂得如何回答,更重要的是要培養自己提出解決方案的能力。就心態面來說,你該知道的是,一個方案絕對不夠,任何公司在面對任何一個問題或困難處境時,都應該要有起碼兩到三個不同方案,這樣萬一其中一個方案進行到一半就胎死腹中,其實大家知道接下來還可以如何轉彎。
假如你現在還不到獨力扛下重責大任的階段,你可以暫時先不用要求自己就一定要有同時提出兩到三個不同方案的能力,但你要清楚的知道,只有一份方案是不夠的,所以只要自己能為整個部門、乃至整家公司多提出一個方案,那怕指示拿來備用的,都更能證明自己的價值,你就會比那些只會聽命行事的其他人來得強。
那該如何提出不同方案呢?根據我的觀察,許多人即使在一家公司做了好幾年,還是不太清楚,從點子到最後的行動之間,除了執行步驟之外,到底還需要什麼?
其實,每個方案要能從點子一路推動到可以付諸實現或執行,你一定要讓自己的想法被主管認為是經過分析的,而不只是隨意靈機一動而丟出的想法而已。因此,當你提出方案時,萬一能讓主管感受到,你把自己的想法預先經過以下3種分析,你就會是公司願意培養的人才:
- 影響分析(Impact Analysis)
- 風險分析(Risk Analysis)
- 損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
每個產業會使用的做法不同,每家公司會使用的工具也不同,例如上圖就是一種簡單的風險分析示意圖的格式。但簡單來說,把每項不同方案、或其中一個不同方案的不同作法,設法列出來各自的影響會有哪些、變數會有哪幾項、各個不同作法各會有哪些風險、可能的話也可以估計一下各自的發生機率會有多高,即使你還只是個剛入門的菜鳥,你看起來就會很有大將之風。至於損益分析,與我在之前一篇峭壁分析法提到的概念相通,請把預估利潤/預估成本,然後就把這樣的益損比相互比較,自然就能找到比較適合的方案。
3. 積極發聲
多數人提到take initiative時,多半都會著重這一點,但其實並非只有這一點,因為總要把前面兩點做好,再做這一點才有意義。不只如此,當你有了方案之後,不但要能積極發聲,而且還要確保目標對象及其他人都能聽得到。
很多人在職場常犯的錯誤之一,就是認為自己明明有說,而因為別人都忽視他的意見而感到委屈。其實你假如不只一次遇到這種狀況,你第一個該問自己的問題就是:為什麼別人都聽不到或不願意聽自己說些什麼?自己該調整些什麼,才能改善這種狀況?光是會問這些問題的本身,也正好就是一種take initiative的表現。
除了積極發聲,並且要了解如何讓別人聽得到之外,另一個可行的建議,就是設法讓自己聽起來夠正面。畢竟,上班已經很苦悶了,沒有人想要聽到更多的問題和抱怨。因此,與其只會說「目前的市佔率很低」,不如更進一步的說:「等待我們開發的市場空間還很大,而我針對不同的市場區隔,分別有以下的建議作法……」;同樣的,與其只會說「這個月的客訴件數是去年同期的兩倍」,不如換個方向表示:「感謝有那麼多的顧客對我們提出許多指教和建議,經過詳細了解之後,我們接下來會有這些全新的改善措施……」,這些都會是讓你聽起來更正面的積極發聲。
4. 行動、行動、行動
我時常說,「給我動詞,不要給我形容詞」。Take initiative的最終檢視標準,還是行動、行動、和行動,你一定要能找出接下來可以做些什麼。萬一所有的分析到最後,你卻得出一個結論是束手無策,即使你覺得自己已經花了大把時間去分析,主管還是會覺得你毫無貢獻。
不管過去、現在、或未來,你都一定會聽到有老闆對你說:「不要給我那麼多理由和原因,告訴我接下來該做些什麼」。
這裡的動詞不只是去「做」,而還有「告訴」。
包括前面提到的泰瑞在內,許多人自以為很無辜的其中一點原因是,自己其實做到流汗,卻還是被人嫌到流涎。但他們誤會了一件事:公司要的是成效,而不是你到底花了多少時間、又做了多少事。假如無法保證成效,你就必須讓自己在「做」之前,清楚「告訴」主管或其他需要配合的同事,你打算怎麼做、為何要這樣做、大家又可以在什麼時候去開始規劃或接手下一步。沒有清楚交代一件事或一個行動的能力,其實就和毫無能力沒有太大的差別。更有甚者,往往由於你交代的不夠清楚,甚至會發生你明明做了一些事情,但其他人卻因為你、而要整個重新來過;又或者因為你講都不講就去做了,接下來製造出更多問題,大家還得花額外的時間去收你的爛攤子。
展望今年,你可以認為接下來還有不少時間,也可以換一個角度想想,一年12個月、就已經過去一個月了。你該在意的其實不是主管或其他人的觀感,而是自己有沒有能力和意願讓情況有所不同。相較於近年來在歐美開始被廣泛討論的「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假如你能讓自己成為一個能take initiative採取行動的人,你只會在職場上更吃香,也更有競爭力。
本文經鄭志豪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原標:提升自己的職場價值,請從Take Initiative採取主動做起
延伸閱讀
- 12個職場生存心法:學會主動彙報,老闆要的不是你的成績,而是對你的掌控
- 《職場這齣戲,演好自己就夠了?》:職場裡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穿著PARDA的惡魔》
- 《職場生存解答書》:追求高薪就能實現快樂人生嗎?「德西效應」來解答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蕭汎如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