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utosar E2E 源码解析
2.sar — Linux 上最为全面的系统性能分析工具之一
3.基于Embedded Coder 的AUTOSAR代码生成及MIL SIL PIL验证
4.通达信 SAR指标源码
autosar E2E 源码解析
在多年的实践应用中,我们曾利用E2E技术来确保车速和转速信息的准确性,通过在报文里加入Check和RollingCounter信号,监测信号的完整性和一致性。虽然起初可能觉得这种额外的使用是资源浪费,但其实是操盘节奏指标源码对总线负载的有效管理。E2E的核心其实并不复杂,本质上是CRC校验和滚动计数器的结合,不同厂商可能在位序和配置上有所差异,但原理相通。
具体到源码操作,发送E2E报文的过程如下:首先从SWC获取E2E信号值,然后通过vector库进行处理,校验AppData的指针,配置报文,组织msg,更新E2E buffer,并进行CRC和滚动计数器的更新。最后,通过RTE接口发送信号。
接收E2E报文则与发送过程相反,包括准备接收缓冲区,调用库函数读取数据,验证数据和计数器,将接收到的数据结构赋值,检查接收和本地滚动计数器的匹配,以及校验CRC结果。关于车辆超重系统设计源码整个过程旨在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sar — Linux 上最为全面的系统性能分析工具之一
sar(System Activity Reporter 系统活动情况报告)是Linux系统性能分析的强大工具,能够提供全面的系统性能报告,包括文件读写、系统调用、磁盘I/O、CPU使用效率、内存使用状况、进程活动及IPC活动等。通过使用sar命令,系统管理员可以实时监测和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有效地定位和解决性能瓶颈问题。
要使用sar,首先确保已经安装了sysstat工具包。安装方式有直接安装和源码安装两种。
具体使用场景包括:
1. 网络统计信息:通过sar -n DEV命令获取网络接口的接收和发送数据包、字节、压缩数据包、多播数据包、错误和丢弃情况。
2. CPU利用率:使用sar -u命令查看CPU的使用情况,包括时间片、CPU负载等。
3. 索引节点、文件和内核表状态:sar -v命令提供目录高速缓存、文件句柄、icu源码是什么意思索引节点句柄、pty使用情况的统计信息。
4. 内存利用率:sar -r命令显示内存使用情况,包括内存空闲、使用、缓存、交换使用情况和内存提交情况。
5. 内存分页:sar -B命令提供内存页面的交换情况,包括页面的读入、写入、缺页、空闲页面数量、扫描情况和清除情况。
6. I/O和传输速率:sar -b命令提供物理设备I/O传输、读写速率、数据读写量的信息。
7. 队列长度和平均负载:sar -q命令显示运行队列长度、进程列表数量、过去一分钟、五分钟、十五分钟的系统平均负载。
8. 系统交换信息:sar -W命令提供系统交换页面的换入、换出情况。
9. 块设备状况:sar -d命令提供磁盘I/O请求、读写速率、平均数据大小、天龙博弈公式源码选股平均队列长度、平均等待时间、平均服务时间、I/O利用率等信息。
. 输出统计数据:使用sar -o命令将数据保存为文件,使用sadf命令将二进制数据文件转换为数据库可读格式,或直接使用sar -f命令读取二进制文件数据。
在学习sar命令时,还可以参考其他关于Linux内核源码、内存调优、文件系统、进程管理、设备驱动、网络协议栈等学习资源。
基于Embedded Coder 的AUTOSAR代码生成及MIL SIL PIL验证
生成符合 AUTOSAR 标准的 C 代码和 ARXML 描述,通过使用 Simulink 编码器和 Embedded Coder 软件,可以构建 AUTOSAR 组件模型。此模型将生成算法 C 代码,并导出符合 AUTOSAR 经典平台规范的 ARXML 描述。在 Simulink 中进行测试或集成到 AUTOSAR 运行时环境中。
首先打开要从中生成 AUTOSAR C 代码和 ARXML 说明的组件模型。使用 open_system(“autosar_swc”) 来打开一个示例模型。若要优化代码生成的模型配置设置,推荐使用 Embedded Coder 快速入门。通过从“应用”选项卡中打开该应用,并在 “AUTOSAR” 选项卡上单击“快速启动”来完成快速启动过程。创建WiFi服务端源码选择“输出”窗口中的符合 AUTOSAR 的输出选项 C 代码。快速入门软件将指导您完成配置步骤。
在生成代码之前,请检查 AUTOSAR 字典中的 XML 选项设置。在“AUTOSAR”选项卡上,选择“代码接口”> AUTOSAR 字典”。在 AUTOSAR 字典中,选择“XML 选项”。配置参数包括将“导出的 XML 文件”打包设置为“模块化”,以便将 ARXML 导出到模块化文件中。这样将生成 modelname_component.arxml、modelname_datatype.arxml 和 modelname_interface.arxml 等文件。
完成模型的配置后,生成符合经典平台规范的 AUTOSAR C 代码和 XML 组件说明。在模型窗口中按 Ctrl+B 生成模型。生成过程将 C 代码和 ARXML 说明生成到模型生成文件夹中。生成完成后,将打开代码生成报告。通过执行这些步骤,可以确保模型的正确配置和生成。
要从已配置为 AUTOSAR 经典平台的模型生成符合 AUTOSAR 标准的 C 代码和 ARXML 组件说明,需确保模型的架构版本与 AUTOSAR 标准相匹配。首次导入或为模型选择 AUTOSAR 系统目标文件会将架构版本参数设置为默认值 4.3。导入 ARXML 文件时,导入程序将检测模式版本并在模型中设置模式版本参数。例如,基于架构 4.3 修订版 4.3.0 或 4.3.1 的导入将设置架构版本参数为 4.3。
生成 AUTOSAR 模型时,代码生成器会导出 ARXML 说明并生成符合当前架构版本的 C 代码。例如,架构版本为 4.3 时,导出将使用架构 4.3(修订版 4.3.1)的导出架构修订版。在导出 AUTOSAR 软件组件前,检查所选架构版本。如有需要更改,可使用模型配置参数为架构版本生成 XML 文件。
最大短名称长度的指定范围为 到 个字符(包括 和 )。默认值为 个字符。使用模型配置参数“最大短名称长度”来设置此值。启用 AUTOSAR 编译器抽象宏可以独立于平台生成编译器指令,这有助于在 位平台上优化代码效率,而无需为每个编译器单独移植源代码。
根级矩阵 I/O 配置允许在生成的 C 代码中保留多维数组的维度,增强代码集成。如果应用设计需要列主数组布局,则可以配置 ARXML 导出以支持根级矩阵 I/O。默认情况下,对于列主阵列布局,软件不允许根级矩阵 I/O。启用此功能,可以指定支持使用一维数组的根级矩阵 I/O。
配置完成 AUTOSAR 代码生成和 XML 选项后,生成代码。通过生成组件模型,将生成符合 AUTOSAR 的 C 代码和 AUTOSAR XML 描述到模型生成文件夹中。生成过程会生成一个或多个型号名称 *.arxml 文件,具体取决于“导出的 XML 文件打包”设置为“单个文件”还是“模块化”。这些文件将包含模型名称、组件描述和其他相关组件信息。
将 AUTOSAR XML 组件描述合并回 AUTOSAR 创作工具中,以便利用已分区的文件结构进行合并。在 AUTOSAR 创作工具和基于 Simulink 模型的设计环境中,代码生成器保留 AUTOSAR 元素及其通用唯一标识符(UUID),以支持模型的往返传输。
使用 AUTOSAR 4.0 代码替换库,可以生成与 AUTOSAR 标准紧密一致的函数。此代码替换库允许自定义代码生成器以生成兼容 AUTOSAR 标准的 C 代码。在 MATLAB 和 Simulink 查找表索引与 AUTOSAR MAP 索引之间存在差异时,代码替换软件会转置 AUTOSAR MAP 例程的输入参数。浏览支持的 AUTOSAR 库例程并配置代码生成器使用 AUTOSAR 4.0 代码替换库。
为了支持 AUTOSAR 模型的 MATLAB 主机代码验证,AUTOSAR Blockset 提供了 IFX、IFL、MFX 和 MFL 例程的主机实现。使用这些实现作为模型启用软件在环(SIL)验证,而处理器在环(PIL)验证则适用于在生产目标硬件上验证目标代码。
配置并运行模型的 SIL 仿真,以验证生成的 AUTOSAR C 代码。使用测试工具执行相关操作以检查组件模型与生成代码之间的等效性。对于多实例软件组件,可构建配置为多个实例化的 AUTOSAR 软件组件模型,并导入先前版本中的 AUTOSAR 代码进行观察。
在进行 AUTOSAR 代码生成时,需注意以下限制:未选中“仅生成代码”复选框时,生成模型时会提示只有在使用 AUTOSAR 系统目标文件构建可执行文件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AUTOSAR 系统目标文件。此外,总线元素尺寸保留在导出的 ARXML 中,并在模型配置为“以行为主”时生成代码。C++ 为 AUTOSAR 自适应应用生成的样式范围枚举类在头文件中生成,以方便集成。
了解这些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后,即可高效地利用 Embedded Coder 和 Simulink 进行基于 AUTOSAR 的代码生成、验证和部署过程。
通达信 SAR指标源码
sar指标,也叫抛物线指标,基本的分析指标源码:
VAR1:=SAR(,2,);
S:IF(VAR1>C,VAR1,DRAWNULL),COLORRED,CIRCLEDOT;
X:IF(VAR1B1:=REF(C,1);B2:=REF(C,2);
SS:=IF(C>REF(C,1)ANDREF(C,1)>=REF(C,2),1,IF(CREF(C,2)ANDREF(C,2)>REF(C,1),2,IF(CSM:=IF(REF(SS,1)>0ORREF(SS,1)0ORREF(SS,2)0ORREF(SS,3)0ORREF(SS,4)0ORREF(SS,5)0ORREF(SS,6)0ORREF(SS,7)MC:IF(REF(SS,1)>0ORREF(SS,1)0,MIN(B1,B2),MAX(B1,B2))),COLORFFFF;
STICKLINE(SS=1ORSM>=1ANDSS=0,B1,C,0.8,1),COLORRED;
STICKLINE(SS=-1ORSMSTICKLINE(SS=2,B2,C,0.8,1),COLORRED;
STICKLINE(SS=-2,B2,C,0.8,0),COLORFF;
STICKLINE((SS=-1ORSS=-2)ANDSM>0,B2,B1,0.8,1),COLORRED;
STICKLINE((SS=1ORSS=2)ANDSM